中新社北京9月2日電 (馬帥莎)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9月2日完成首次出艙活動。此次任務既是航天員陳冬、劉洋的出艙首秀,也是“問天”氣閘艙首次“開門”、小機械臂首次輔助艙外作業(yè)。
國際宇航聯(lián)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五次出艙任務,相比過去已有很大的技術飛躍,航天員出艙活動對空間站的建造維護、艙外科研活動十分重要。從國際上看,各國航天員已有數(shù)百次出艙活動,相信未來中國空間站出艙活動也將成為常態(tài),積累更多更豐富經驗。
陳冬、劉洋齊獻出艙首秀
中國空間站前四次艙外活動均有具備出艙任務經歷的航天員參與,如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剛、神舟七號任務中在軌道艙輔助翟志剛出艙的劉伯明。此次出艙的陳冬、劉洋都未有過太空行走的經歷,但依然出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
楊宇光表示,神舟七號任務中,劉伯明雖然沒有走出艙門,但是他身著艙外航天服,親身經歷了真空和失重環(huán)境下的太空作業(yè),這些經驗十分寶貴,因為地面很難完全模擬在太空遇到的真實情況,因而此次任務對陳冬和劉洋兩名出艙新人來說,挑戰(zhàn)大,意義重。
他指出,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的航天員乘組都采用“兩老帶一新”的搭配,未來空間站要實現(xiàn)航天員不間斷在軌駐留,意味著會有更多航天員新面孔“入住”空間站,兩個出艙新人搭配作業(yè)更是不可避免。
楊宇光說,陳冬和劉洋的此次實踐能為未來航天員“新人”太空行走提供參考,尤其是他們僅用6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完成了此次出艙任務,可見航天員們的地面訓練和前期模擬演練非常充分。
“問天”氣閘艙迎“開門”大吉
作為中國空間站未來的主出艙通道,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在本次任務中迎來“開門”大吉。楊宇光認為,氣閘艙是專門為出艙活動設計的,相比天和核心艙的節(jié)點艙,它更為安全、實用和便捷。
氣閘艙內部空間非常寬敞,達15立方米,相當于過去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空間尺寸大小,相比節(jié)點艙,其艙門口徑拓寬至1米,對于身著100多公斤的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來說,進出更方便。此外,艙體外部的平面設計,能使未來掛置艙外載荷更加方便。
楊宇光還指出,由于氣閘艙的出艙口面朝空間站的“下方”,航天員出艙后首先朝向地球,地球反照的作用使得航天員頭頂?shù)墓庹崭鼮槿岷?,避免太陽照射的干擾。同時,出艙就看到地球,也給航天員明確的方位感。
太空機器人助“一臂之力”
此次任務是小機械臂首次亮相航天員的艙外作業(yè),檢驗了航天員與小機械臂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與大機械臂相比,小機械臂的重量和長度約為大臂的一半,運動和操控更為靈活,可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細操作。
從視頻畫面中可以看到,陳冬和劉洋先后站上小機械臂進行艙外作業(yè)。楊宇光表示,小機械臂成功輔助出艙活動,證明其設計合理性和性能可靠性,未來的艙外科研活動更是離不開其“一臂之力”。
他解釋說,航天員出艙具有一定風險,操作復雜,準備時間長,并且昂貴的艙外航天服也有使用次數(shù)限制,因此有些不是只能由航天員完成的艙外操作借助小機械臂來進行,可以節(jié)約大量資源并降低風險。
根據(jù)任務規(guī)劃,小機械臂還將與大機械臂級聯(lián)工作,擴展成約15米長的組合機械臂?!靶碌摹冃螜C器人’艙外作業(yè)覆蓋范圍將更廣,甚至可將航天員轉移至空間站的任何位置?!睏钣罟庹f。(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