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賀州4月3日電(記者 左宇坤)清晨的岔山村,仿佛還是百年之前的老樣子。朝陽灑滿了古樹野花和石板路,孩童捧著早飯大口吃著,廚房里的大人忙碌地準備著油茶和梭子粑粑。
但臨近中午,尤其是在節(jié)假日期間,寧靜古村將變得熱鬧非凡。游人從全國各地趕來,接連走入這幅韻味十足的古村風景畫。
近日,中新網記者跟隨“石榴花開八桂情 籽籽同心廣西行”主題活動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了解這里通過旅游扶貧,帶動古道重現繁榮的故事。
岔山村。 中新網 左宇坤 攝瀟賀古道客滿堂
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zhèn)的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傳言天降異石、山開兩岔,岔山村因此得名。它是秦漢時期從中原通過瀟賀古道進入嶺南的第一個入口,因此得名“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也是廣西瑤漢民族和諧共融聚居的典范。
然而,隨著歲月變遷,曾經的交通要沖一度成為廣西的“省尾”。偏遠閉塞、農業(yè)不興,使得岔山村深陷貧困之中,貧困發(fā)生率曾將近40%。為了謀生,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岔山村成了“牛屎街”“空殼村”。
出路何在?2016年開始,當地政府和旅游部門在該村大力實施旅游扶貧,促進了該村的生態(tài)旅游和產業(yè)發(fā)展。發(fā)揮瀟賀古道和古村落的資源優(yōu)勢,通過“古道+美食+互聯網”旅游開發(fā)模式,為這個藏在深山的古村打造出了一條有扶貧超市、古道油茶店、農家樂、燒酒鋪等各類特色商鋪的古道旅游商業(yè)街。
梭子粑粑。 中新網 左宇坤 攝造型獨特梭子粑粑可甜可咸、熱氣騰騰的油茶唇齒留香……行走在岔山古街,石板古道在人行馬踏后更顯锃亮,村內保留了大量的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橋、石碑刻、古風雨橋、古戲臺等歷史遺跡,堪稱瀟賀古道文化的“活字典”。
當地工作人員介紹,為了打響“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品牌,該村進行了大量的文化遺存保護和修繕工作,如岔山古戲臺修復、百年古井挖掘、瀟賀古道恢復、興隆風雨橋修繕等,讓昔日的文物古跡重現光輝。
近年來,岔山村接連獲得第一批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中國國家傳統(tǒng)村落、全國第一批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等數十項國家級和自治區(qū)級榮譽稱號。通過發(fā)展產業(yè),岔山建檔立卡戶116戶517人在“十三五”期間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建檔立卡戶2019年全部脫貧。
秀水村。 中新網 左宇坤 攝秀水古村“寫生熱”
同在富川的秀水村,是鑲嵌在廣西東北部的一顆璀璨明珠。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的秀水村,不僅有嶺南秀美的山水風光,更有綿延千年的文脈。
青磚黛瓦,飛檐翹角,秀水村有狀元樓、古戲臺、古牌坊、毛氏宗祠、古民居群等歷史文化建筑,被稱為“古代建筑露天博物館”。因自古人才輩出,這里還成為了獨具盛名的“狀元村”。
待到入夏時節(jié),秀水村綠意盎然、風光旖旎。這時,村里隨處可見支著畫板、手持畫筆、凝神創(chuàng)作的“寫生大軍”,儼然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廣西富川國際民族藝術創(chuàng)作基地。 中新網 左宇坤 攝離秀水村不到1公里處,就是廣西富川國際民族藝術創(chuàng)作基地。在這里,瀟賀古道文化、狀元文化、耕讀詩禮文化、鄉(xiāng)野文化、以及山水田園美學深度融合,形成“吃、住、游、學”于一體的新業(yè)態(tài),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雙向提升。
“我們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周圍古村落里的亭臺、古道、民居等建筑,以及自然景觀。同時,基地周邊還有福溪古鎮(zhèn)、岔山古道等優(yōu)質的寫生采風景點,距離桂林也不遠,可以連起來走一條線?!痹搶懮毓ぷ魅藛T介紹。
“有時候遇見鎮(zhèn)上粉店的老板都會問我,是不是又有學生來啦,最近店里都滿員了?!痹摴ぷ魅藛T笑著說。除了研學寫生群體為當地帶來的消費,寫生基地的員工基本都是當地人,也解決了一定的就業(yè)問題。
充分利用當地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富川的古村落綻放新光彩,也帶動旅游產業(yè)持續(xù)紅火、村民生活日益興旺、鄉(xiāng)村面貌越發(fā)美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