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電影,有些人喜歡如此評價:電影,是一門想象的藝術(shù),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即便是大銀幕上出現(xiàn)了一部“想象”到天邊的電影,我們也總能夠看到些比如“影片是想象的藝術(shù)”這般合情合理的解答。
同樣,久而久之,當越來越多想象升級的影片開始大賣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想象不僅縱向升級,橫向上,它也在潛移默化的滲透到電影行業(yè)的各個領(lǐng)域。比如,用堪比好萊塢大片制作水準的手法去完成一段可能只有1分半鐘的電影預(yù)告片;用媲美美術(shù)大師手筆制作一幅宣傳海報??墒?,這些華麗造型背后的真實是,電影在一遍遍地用它的包裝“欺騙”觀眾。
長久以來,面對國產(chǎn)片,觀眾大多時候是很包容的,即便是面對用“負口碑營銷”欺騙了我們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依然讓它輕易得到了過億的票房。遺憾的是“人善被人欺”,被寵壞的國產(chǎn)片再次習慣性的讓我們陷入謊言的泥潭。
8月30日,影片《瘋狂的導演》上映。影片講述了沒有名氣的小導演和制片人為了拉到贊助混跡于各色人物間的悲劇故事,這樣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引來不少觀眾的同情,而這樣一部“小片”能夠趕在暑期檔節(jié)點上映也被觀眾認為勇氣可嘉。不過,在同情和贊賞之余,這個影片實在又是一部包裝過度的電影。
影片上映前,“主演”王寶強曾和導演宋陽有過一場罵戰(zhàn),一方堅稱自己只是客串,一方則亮出合同給予反擊。這場罵戰(zhàn),被很多網(wǎng)友認為是炒作,上映后更讓人列出了它的“N宗罪”。
首先,影片片名和宣傳語制造了“最初的謊言”。眾所周知,《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等“瘋狂”系列影片是導演寧浩的代表作。如今,當看著《瘋狂的導演》這個片名,慣性思維下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這是導演寧浩的新作。事實上,片方的目的便是如此,而且為了增強這種“效果”,影片的宣傳語為片名推波助瀾。在影院該片宣傳海報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超越“瘋狂系列”的又一“瘋狂力作”,影片利用語言盲點讓觀眾“記住”這是“瘋狂系列”電影。實際上,它和“瘋狂”一點也不沾邊。
其次,在電影宣傳海報上,在其居中位置,演員徐帆居于劉樺、王寶強中間,三人背后是一個巨大黑色圓圈,人物畫與海報上方“徐帆·王寶強·劉樺”三個刻意放大的演員名字呼應(yīng)。看著這款海報,這時候相信沒有人不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該片主演是這三位。但事實上,所謂的“三大主演”更應(yīng)該歸為配角或者客串演員名單中。
“當電影一進電影院,那就不再是幾個人的事情了。”《龍斌大話電影》主持人龍斌曾說過,而如今一部電影為了“大賣”似乎并沒有想過“它到底是幾個人的事情”。
娛樂至死,或許正如影片海報所說的“不會忽悠的制片人當不了好導演”,那么是否“沒有忽悠的宣傳出不來好電影?” (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