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在不少學者看來,人力資源強國之“強”,不僅僅在于腦力,更在于足夠支撐腦力的體力。身為心理學家的王登峰司長曾公開表示,體育鍛煉對一個人的智力發(fā)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個人的智力在6~16歲之間的發(fā)展是最迅速的,而在這個期間,不參與體育活動,對于整個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則有著極大影響。
從學理上講,人的聰明與體育也有著可論證的關系。前者通常與大腦的結構、機能有密切的關系,決定于大腦皮層細胞突起分枝的多少,神經細胞之間聯(lián)系的復雜程度,以及信息沖動的傳導速度。而不少的保健醫(yī)生則認為,體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腦的結構與機能,并加速信息的傳導。
換句話說,一份漂亮的體質健康測試單,對于一份全是優(yōu)良的成績單有著正向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未來要建立創(chuàng)新型社會,靠的不僅僅是只知道“鍛煉”腦子的人才。尤其是要培養(yǎng)出富有組織和協(xié)調能力的領軍人才,不僅需要智育,更需要體育的參與。
歷史也曾給出過佐證。比如,清華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一些著名科學家,就多出自馬約翰的一小時“強迫運動”。一百年前,馬約翰來到清華園的前身“留美預備學校”,在他的督促下,剛入學時身高只有1.49米、體重不到50公斤的錢偉長成為了清華著名的中長跑運動員;在“五項測驗”中,吳宓跳遠只能跳到3米5,而3米65是及格線,因此被扣了半年,體育及格后才得以去美國留學,等等。
梁思成在晚年時回憶說,“我非常感謝馬約翰。想當年如果沒有一個好身體,怎么搞野外調查?在學校中單雙杠和爬繩的訓練,使我后來在測繪古建筑時,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事實上,馬約翰的初衷很簡單,“我怕學生出國受欺侮,被人說成中國人就是弱,就是‘東亞病夫’。”至今,清華大學還有42個以“馬約翰杯”命名的體育比賽項目。上世紀五十年代時的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又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激勵著一批科學家在投身科研的同時,強身健體。
半個世紀過后的今天,這句口號卻仍未得到實質性的施行。
“我們現(xiàn)在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培養(yǎng)的人也總得像點樣子,不能是‘東亞弱夫’吧?”王登峰認為,為實現(xiàn)2020年建成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體育是一塊“最短的短板”。“要用8年時間把下降了將近30年的指標奪回來,我們壓力非常大。”
《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為此拿出了17條硬梆梆的措施。其中首次提出,要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評價制度,“各學校每年對所有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并將測試結果經教育部門審核后上報納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要實施學校體育工作評估制度,從2013年起組織開展中小學體育工作評估;要實行學校體育報告公示制度。
這是一場真正的硬仗。倒計時已經開始,我們還等什么?(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