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港電影節(jié)同期舉行的香港國際影視展,吸引了來自全球幾百家知名電影、電視及媒體公司參展,國內影視劇面臨著海外市場的檢驗。影視展期間,中國上市影企華策影視(微博)主辦了“華策影響中國·華流改變世界”主題論壇,邀請來自國家廣電總局、影視產業(yè)以及國際購片界專業(yè)人士共同探討被稱為“華流”的中國影視的走出去之路。
“華流”走出去,
可借鑒“韓流”
近年來影響力逐漸增強的中國電視劇、電影,被業(yè)內人士稱為“華流”,不過“華流”目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所占的市場份額,與中國的大國地位并不相襯。
參與論壇的部分嘉賓表示,“華流”當年走出去的路子,或許是中國影視界要學習的。臺灣八大電視臺企劃副總賴聰筆介紹,韓劇最初在海外行銷時,以占據(jù)市場為主,不在乎版權費是多少,“一開始他找你談時,一集是一千美金,節(jié)目隨便你挑。等到你播出來有收視率、有市場以后,他再調整價格。他把這套方式用在亞洲各個國家做行銷,等到兩三年各方面都成熟以后,又推廣到歐美。”
賴聰筆介紹,韓國當年為了讓《大長今》在印度播放,甚至通過駐印度大使找當?shù)仉娨暸_免費播《大長今》。
華策影視總經(jīng)理趙依芳介紹,當年“韓流”鼎盛時期,不少韓劇為了適應中國觀眾喜歡看“大團圓”結局的收視心理,特意拍攝了兩個版本的結局,使自己的產品“適銷對路”。這樣以市場和觀眾為導向的做法,也值得國內影視劇在“走出去”時學習借鑒。針對國外觀眾的收視習慣,華策就特地制作剪輯部分收視較好的電視劇,以電影的形式面向歐美市場、海外華語市場的電影頻道等,比如《中國往事》電影版(一部)、《傾城之戀》電影版(上、下部)等,均受到較大的認可和歡迎。
華語電影不能
只針對華人區(qū)放映
對于中國的電視劇、電影而言,反倒是電視劇在走出去方面有了許多實質性的進步,2011年,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多國主流電視臺播出,電視劇《孔子》在中國還未播出,近期已經(jīng)開始在日本主流電視臺播出。華策出品的電視劇《中國往事》《傾城之戀》在韓國獲了大獎,也發(fā)行了幾十個國家與地區(qū),《傾城之戀》劇本改編權還賣到了南美洲。
除了電視劇,普通電視節(jié)目開拓海外市場的勢頭也不錯,重慶衛(wèi)視國際頻道2007年開播,現(xiàn)在覆蓋了美洲、歐洲、亞洲的相當一部分,有50萬多的觀眾群,24小時連續(xù)播出,新節(jié)目有17個小時左右。重慶廣電集團總裁劉光全還在論壇上透露,重慶衛(wèi)視可能4月份有一個大的變臉,“我們可能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重新進入廣告市場,重新進入電視劇市場。”
在電影方面,反倒是雷聲大雨點小。參與論壇的美國奧普傳媒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及中美電影高峰論壇主席蕭培寰介紹,中國電影走出去,其實不是走到全球華人社區(qū)中,而是走到全球主流觀眾中,“說到全球主流觀眾,我覺得這是很困難的最后一道坎。雖然華人電影在這幾年間有一些非常好的成績,但是從2011年、2012年的電影來看,不管是華誼的電影還是中影的電影,走向世界的過程主要是走向了海外華人的聚集區(qū),這種走出去效果不是很好。”(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