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江蘇南京,汪琦在接受采訪。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汪琦
1931年9月出生,1949年2月入伍,1950年在四川入黨。隨第二野戰(zhàn)軍第十八軍進軍大西南,是首批進藏女兵之一?,F(xiàn)為江蘇大學離休干部、江蘇省軍區(qū)南京第十六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離休干部彭光遺屬。
直到離開很多年后,汪琦還會時常想起在西藏的歲月。
1951年初,汪琦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十八軍的一名女戰(zhàn)士,隨部隊徒步進入西藏,是首批1100余名進藏女兵之一。
那時,她剛剛參軍。全軍上下聯(lián)絡只能通過無線電臺,用密電碼進行溝通,她就是那個“翻譯”的角色。白天隨部隊穿行在雪山、冰河和風雪中,夜晚還要加緊翻譯中央臺的密電,她常常點著小煤油燈熬夜工作。天亮了,整張臉上落滿了煤油的黑灰,眼睛也熬成了近視。
那段歲月無疑是艱苦的。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天氣里,沒有燃料,沒有取暖設備,他們拿羊毛填進衣服內層,有時上面還沾著羊糞。多數(shù)時候,把麥子、大豆、花生等作物加工成代食粉用水燙成糊,就是每天兩餐的主食。高原上水的沸點低,食物燙不熟,很難消化。包括汪琦在內,很多人都落下了腸胃病。
駐守西藏十余年后,1965年,為了照顧孩子,她不得不離開西藏,回到內地工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她先后資助了十多名貧困藏族學生,直到他們畢業(yè),回到西藏工作。
汪琦說,“我在年輕的時候到西藏,在那里付出青春,揮灑熱血和汗水。我對那個地方很有感情,它過去是那么貧窮落后,現(xiàn)在變得那樣好,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第二次長征”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十八軍徒步進藏的半年,被劉伯承元帥稱為“第二次長征”。而對汪琦來說,那是她人生中“最好的日子”?!霸诼飞系哪?,讓我受益終身,是我受到的‘最好的教育’?!睉浖按?,汪琦神色堅定,充滿懷念。
她回憶,從四川甘孜到拉薩,四五千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6座。翻山之前,她都要把文件、皮包緊緊扎在腰間皮帶內。
在山腳下時,一條小溪擋住了去路。前面部隊新架的獨木橋上已結了一層薄冰。她小心翼翼地挪步過橋。剛到橋中間,腳底打滑,身子一歪,跌進了冰冷的水里,幸好后面的戰(zhàn)友趕上,把她拽了起來。
“好不容易到達山頂,云霧彌漫,狂風夾著飛雪一起向我打來。頓時胸悶氣喘,呼吸特別困難,兩腿僵硬得不聽使喚,并發(fā)出咔咔的響聲,原來濕褲子已結了冰。刺骨的涼氣直逼全身,上下牙直打架,腿和腳已失去知覺,像木棒似的機械挪動。行走的步子越來越慢,已遠遠地落在隊伍的后面,心中十分焦急,拼出全身力氣向前追趕?!蓖翮诨貞涗浝飳懙馈6^山頭,換了衣褲,她的第一反應,是檢查皮包里油布包裹的機要文件。所幸,文件完好無損。
遙遠的路途中,女兵有更多生理上的不便。和汪琦一同進藏的女兵,有1100多人。但對于一名戰(zhàn)士來說,一切困難都是前進路上的“小插曲”。
軍直機關先行抵達拉薩的那天,張國華司令員、譚冠三政委率領全軍指戰(zhàn)員,通過汪琦等機要人員手中的密碼電報向黨中央、毛主席和西南軍區(qū)首長報告:進藏部隊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喜馬拉雅山。汪琦和戰(zhàn)友們激動不已,“已經(jīng)熱淚盈眶?!?/p>
永遠的“第二故鄉(xiāng)”
1952年,汪琦和一同進藏的戰(zhàn)友彭光相愛結婚。次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取名“西原”。
懷孕生子期間,汪琦的膽結石反復發(fā)作,再加上缺氧、營養(yǎng)不良,兩條腿也浮腫起來。1954年6月,她和戰(zhàn)友一起送孩子回內地。汪琦自己拿木板釘了個箱子,頂上用紗布蒙起來,下面鋪著小被褥,讓當時不滿十個月的兒子睡在里面。
當時,川藏公路正在施工,剛剛修通到昌都,而從拉薩到昌都,還有上千公里的路程,要爬山、過河、露宿,徒步行走。
走到一條大河邊時,意外發(fā)生了。汪琦形容當時的河面,“巨石林立,河水咆哮,如萬馬奔騰,激流撞擊著巨石,白浪沖天,發(fā)出震耳的吼聲?!?/p>
河上架設著一座新橋,她和兩名男戰(zhàn)士牽著滿載母子倆生活用品的馬,走到橋中間,馬的左后腿突然插進了橋縫,怎么也拔不出來。其中一名男戰(zhàn)士找來一根木棍,想把橋縫撬開一些,但一撬,木橋突然斷裂,三個人和馬都落進了湍急的河中。汪琦恍惚中使勁抓住一名男戰(zhàn)士的衣服,兩人在河水中不知道翻滾了多久,被巨石擋住,才沒被水沖走。
第二天,隊伍在下游二三里處找到了已經(jīng)淹死的戰(zhàn)馬尸首。“而那位年輕的男戰(zhàn)士,我們找了兩天,也沒有找到,估計已經(jīng)犧牲了。”
每當回憶起這件事,汪琦總是感到沉痛。“他是為了我才犧牲的,我卻至今不知道他的姓名?!?6年后,大兒子西原初中畢業(yè),也來到西藏邊防做機要工作,服役六年退伍。對于他們一家來說,西藏成為了永留心底的“第二故鄉(xiāng)”。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一切”
汪琦總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我的一切?!?/p>
她是在日軍的陰影下度過的童年。八歲的一天,一隊日本兵闖進了汪琦的家,要錢要物不成,打傷了她的祖父,不久祖父病逝。
年幼的汪琦經(jīng)歷了人生第一場“巨震”,“國家的災難,民族的危亡,帶來了家庭的苦難和童年的痛苦。精神上當亡國奴的屈辱,生活上的艱難使我從小立下志向,長大后要自強救國?!?/p>
之后,汪琦輾轉了幾所學校,在戰(zhàn)亂年代堅持讀書。1948年,家鄉(xiāng)開封解放后,汪琦也從師范學校畢業(yè),接著參軍入伍,被編入第十八軍,往大西南前進。
她記得,他們途經(jīng)南昌、長沙到成都,準備圍剿國民黨最后的殘余部隊。剛到長沙,毛主席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如今,年過九旬的汪琦回想起這段歲月時,仍然神情激動,聲調像唱歌一樣高高揚起,眼里有光芒閃爍。一位革命女性波瀾壯闊的一生,由此而始。
2021年,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汪琦拿出自己多年來攢下的三十萬元積蓄,鄭重向省軍區(qū)黨委及干休所黨委遞交繳納特殊黨費申請書?!皼]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我的一切。我堅定對黨的信仰和革命理想不動搖,不忘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入黨誓言,永遠聽黨話,跟黨走?!?/p>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我個人的一切。我堅定對黨的信仰和革命理想不動搖,不忘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入黨誓言,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翮?/p>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徐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