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上最大的保障房體系
2019年7月1日,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縣城附近拍攝的塔提庫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攝
2021年8月,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消息,我國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兩億多困難群眾改善住房條件,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在這兩億多人中,有人挪出了祖祖輩輩生活的“窮窩”,住上了樓房;有人搬出了大山,從農民變身“新市民”,學了新本領,收入成倍增長;也有人在大城市買下了共有產權房,從此不再是“漂一族”……
兩億多人的“住房之變”,背后是近十年來我國住房保障制度和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不斷“加碼”,越來越多老百姓實現(xiàn)了“住有所居”。
彌補保障房供應不足
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的事。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是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實現(xiàn)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秀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住房保障覆蓋面越來越寬,覆蓋人群越來越多,使民眾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不僅保基本保剛需,各地還因城施策,對各城市需要的人才實施了保障。她觀察到,北京市對無房的青年教師給予公租房支持,使青年教師不再為房所累,能夠把更多精力用到教學上。
“十二五”期間,我國超額完成了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的目標。隨著城鎮(zhèn)保障性安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全國累計開工城鎮(zhèn)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013萬套、其中改造棚戶區(qū)住房2191萬套,改造農村危房1794萬戶。
“加大了保障住房的供應力度?!壁w秀池指出,這是對過去保障房供應不足的一種彌補。從房改之初提出的住房供應體系來看,廉租房用于滿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經(jīng)濟適用房用于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的購房需求。而中低收入階層的需求量很大,保障性住房的供應并未完全跟上。
每一個目標背后都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對于政府來說,也是一道民生“大考題”。為此,一些地方想盡辦法做好住房保障工作。比如設置保障性住房硬指標、增加土地供應等。
其中,在危房改造領域,2013年,國家對貧困地區(qū)農村危房改造的戶均補助標準由7500元提高到8500元。這一年,國家安排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30億元,支持全國266萬貧困農戶改造危房。
到了“十三五”,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重點任務主要涉及轉變公租房保障方式、推進公租房貨幣化;基本完成城鎮(zhèn)棚戶區(qū)和危房改造任務;合理確定農村危房改造補助對象和標準。
住建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至2020年8月底,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qū)2300多萬套,5000多萬名居民搬進新家。
“確保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020年9月,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倪虹曾在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對全國2340多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情況逐戶核驗的結果顯示,全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實現(xiàn)住房安全有保障。
“搬出大山天地寬,幸福家園卯家灣?!边@是全國最大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安置區(qū)——云南省魯?shù)榭h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qū)搬遷群眾生活的寫照。
在這里,66棟8866套安置房整齊排列,兩所學校、4所幼兒園、1個衛(wèi)生院、6個社區(qū)衛(wèi)生室及市政道路等已建好,云南昭通5個縣3.9萬名搬遷群眾住了進來,從此,他們告別了高山“憂居”生活,“優(yōu)居”新生活也從這里正式開啟。
卯家灣社區(qū)居民周應先表示,搬過來之后,他學了新技術,工資也漲了好幾倍。搬遷之前,出門買菜要走一個半小時,現(xiàn)在生活變好了,無論是買菜、看病,還是孩子上學,都在家樓下。
兩大變革應對居民住房需求“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性住房最大的貢獻是實現(xiàn)了保障群體的全覆蓋。”中國人民大學國發(fā)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財務與金融系教授況偉大說。
況偉大指出,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覆蓋的人口規(guī)模是最大的,相較于其他國家更多的是針對低收入群體,我國基本上覆蓋了所有中低收入者。保障性住房既包括產權型保障性住房,也包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這既關注到了老百姓的基本使用需求,也關注到了老百姓對“擁有一套房”的追求。
他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住房保障制度主要實現(xiàn)了兩方面的變革:一項變革發(fā)生在租賃型保障性住房領域,我國開始將原有的廉租房和公租房進行整合,實現(xiàn)兩者的并軌運行。這是因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突出,尤其是在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一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外出務工人員租不起房、買不起房的問題尤為突出。
另一項變革是對共有產權房的探索。2014年6月,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淮安、黃石6個城市成為全國共有產權住房試點城市。
況偉大表示,共有產權房可以滿足老百姓對房屋產權的需求,相對來說,也與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相匹配,讓不少人看到了“擁有一套房”、扎根大城市的希望。然而,由于土地供應不足、資金投入不足以及參與主體積極性不高等因素,共有產權住房發(fā)展受到一定制約。在一些大城市,“職住不平衡”(即指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居民中勞動者的數(shù)量和就業(yè)崗位的數(shù)量差距明顯,處于不失衡狀態(tài))現(xiàn)象并不鮮見。保障性住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結構性失衡問題,可以看到,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空置率較高。一些打工的年輕人雖然可以申請保障性住房,但房子往往較為偏遠,上班通勤時間過長,在住房方面的獲得感不強。通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貨幣補貼,可以給予住房困難群體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進一步改善這些群體的住房條件,提升他們的住房獲得感、幸福感。
明確國家層面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
2021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快發(fā)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提出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緩解住房租賃市場結構性供給不足,推動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促進實現(xiàn)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司長曹金彪在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這是第一次明確了國家層面的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今后國家的住房保障體系,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
曹金彪解釋,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是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階段性住房困難。例如,對于剛畢業(yè)的學生來說,一間房或許就可以滿足需求,當他們步入人生新階段,住房需求不斷升級,有了一定經(jīng)濟積累,但距離購買商品房還有一定差距,可以申請購買共有產權房。
《意見》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為加快發(fā)展保障性住房“保駕護航”,比如進一步完善土地支持政策、簡化審批流程、中央將對符合規(guī)定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任務給予一定的補助、降低稅費負擔、執(zhí)行民用水電氣價格、加強金融支持六方面支持政策。
解決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問題是其中一個焦點。曹金彪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政策是“土地不花錢”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比如,企事業(yè)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不補繳土地價款;存量閑置房屋改造,不補繳土地價款等。他說,“只有這樣才能讓租賃住房轉得起來?!?/p>
一段時間以來,在保障性住房體系中,租賃住房這條“腿”相對比較短。倪虹指出,這是由于在高杠桿、快周轉的模式下,開發(fā)商不愿意發(fā)展長周期的租賃住房。倪虹指出,“(這次出臺)這么多優(yōu)惠政策,就是想讓市場主體能夠算得過來賬,能夠去做。這也是企業(yè)根據(jù)市場需求,實現(xiàn)轉型發(fā)展的一條新路?!?/p>
2021年,在人口流入較多的40個重點城市,我國籌集了保障性租賃住房94.2萬套(間),解決近300萬新市民、青年的住房困難。
趙秀池表示,保障住房種類的變化過程,也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查漏補缺、讓保障對象更精準、不斷優(yōu)化、簡化制度,提高效率的過程。
在趙秀池看來,黨的十九大召開,是保障性住房發(fā)展的一條新的分水嶺。黨的十九大召開后,保障性住房體系逐步由“購租并舉”轉變?yōu)椤白赓彶⑴e”,保障性住房體系的租賃短板逐漸被補上。
為進一步促進保障性住房的發(fā)展,況偉大建議,充分發(fā)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把保障性住房的實物補貼和貨幣補貼兩種方式進行高效結合,并出臺貨幣補貼的標準以及方式。在他看來,實現(xiàn)住房保障精準施策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需要相關部門摸清多方面的底數(shù),了解清楚每個城市以及城市不同地段的房價、租金,了解清楚不同群體的收入、住房情況以及需求,并綜合考量各級地方政府的財力,逐步建立住房保障長效機制。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趙麗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