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你我同行,構筑防災減災“人民防線”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8日至14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 守護美好家園”。
我國幅員遼闊,地質(zhì)種類復雜多樣,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化,面臨著各種多樣性、突發(fā)性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提升應對災害能力,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已經(jīng)成為實現(xiàn)健康、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必答題”。
關口前移,防災減災“提前亮”。從98年特大洪水,再到2008年四川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注定要在與自然災害斗爭中生存和發(fā)展。因此,防災減災,重在預防。今年2月份,我國印發(fā)《“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guī)劃》,其中對“十四五”時期安全生產(chǎn)、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其目的就是把防災的關口前移,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各地要提升預判風險的水平,摸清災害的底數(shù),特別是要運用好“科技力”,通過大數(shù)據(jù)應用平臺,加強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tǒng)建設,發(fā)展無縫隙、智能化的多災種預報預測業(yè)務,全面從被動“遇見”災害轉(zhuǎn)向主動“預見”影響,做到防災減災“提前亮”。
依法防治,防災減災“法治化。防止自然災害,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題中之義。設置防災減災日,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也是提醒廣大公民在災害面前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作為法治社會,要有效減輕災害風險、提升減災能力,就必須運用法治思維推進防災減災工作。各地既要將依法應對災害作為一切防災減災措施的前提,構建統(tǒng)籌管理、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社會參與、信息共享、創(chuàng)新救助的“一體化”模式。同時,還要深入貫徹落實《突發(fā)事件應對法》、《防震減災法》、《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等多部法律法規(guī),真正以“法治的名義”守護人民安全。
人人參與,防災減災“全民化”。天災不可逆,能盡者唯有人事,事能至美又需群策群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為的就是形成全社會防災減災的濃厚氛圍,守護共同美好家園。一方面,各地要利用宣傳周這個平臺,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通過生動的圖文、鮮活的影視作品、饒有趣味的互動體驗等,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災害的綜合防治能力。另一方面,廣大公民也要將防災減災的意識筑牢筑強,積極參與防災救災的群眾性演練,增強防災減災知識和提高避災自救技能。只要人人做到腦中有弦、心中有數(shù)、手中有招、肩上有責,就能攜手構筑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讓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繃緊防災減災之弦,在“防”上夯實根基,在“治”上做足文章,就一定能夠守護美好家園,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江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