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曾自責本國人不文明旅游
“實際上,對外國人在旅行中的壞習慣進行抱怨,甚至吐槽同胞不文明舉措也是許多人的陋習,因為這樣可以顯示自己更文明”。德國法蘭克福旅游管理學者克萊門斯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這樣半開玩笑地說。上世紀70年代,日本游客在歐美扎堆搶購奢侈品,結隊光顧“紅燈區(qū)”和夜店,也曾屢屢成為當?shù)貍髅匠爸S的對象,當時曾有海牙、布魯塞爾某些地方用日語標注“文明守則”的報道。
美國廣播公司8月6日稱,一名美國游客在參觀意大利佛羅倫薩德爾大教堂博物館時,“摸壞”了一尊14世紀雕塑的一根手指。當時這名美國游客不顧旁邊“請勿觸摸”的醒目提示而觸摸雕塑,結果將這個無價之寶的一根手指頭碰掉。附近的保安看到了這一幕,卻來不及阻止。由于沒有安裝攝像頭,目前還未找到是哪名美國游客干的事。該博物館的負責人對于美國游客缺少參觀博物館的文明知識感到憤怒:“在我們這個全球化的世界里,參觀博物館的最基本原則卻被忘得一干二凈,那就是:不要觸摸藝術品。”
1989年民主化運動成功以后,韓國才允許公民自由出境旅游,因此韓國人大規(guī)模涌向海外旅游的時間并不長。但是一些韓國人出境后同樣出現(xiàn)各種不文明現(xiàn)象,如在機場和大街上大呼小叫,習慣性扔煙頭和醉酒,常讓當?shù)厝藗饶?。韓國不少描述“丑陋的韓國人”的書籍就與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表現(xiàn)有關。韓媒曾經(jīng)報道稱,在北歐,韓國游客曾無視當?shù)?ldquo;禁止進入”的標牌,擁進“保護區(qū)”等地方進行燒烤和做飯,甚至引發(fā)當?shù)亟鬼n國人入場的事件。去年一群韓國游客在北京旅游時公然哄搶一家小便利店的東西,曾引起韓國國內(nèi)的一片責罵。
《法國看板》雜志曾稱,中國人有時過于要面子,一些國外旅游網(wǎng)站進行的調(diào)查反饋中,對中國游客的負面評價,中國本國媒體和公眾對此的議論,總會比境外多得多、熱烈得多,而最激烈抨擊這些不良行為的言論往往出現(xiàn)在中國人自己口中和筆下。該報道稱,和美國人“笑罵由人,我只要自己舒服就行”的滿不在乎不同,中國人是很在乎自己在外國人眼中形象的。
日本大阪一名退休大學教授對記者說:“有些媒體拿放大鏡來看待中國人。其實,每年日本人也大量在外國旅游,從外國傳來的消息并不都是稱贊日本人的聲音,事實上一般傳回來日本的評價都是不好的評價,比如日本游客在歐洲餐館吃飯后,拒絕支付小費,也被歐洲人說日本人相當吝嗇。其實那是因為日本人從來沒有給小費的習慣。諸如此類的事非常多,很多是文化和生活不同,不能簡單地上升到對另一個國家國民素質(zhì)上的判斷。其實中國游客都衣著時髦,并且消費力強,是日本商業(yè)、旅游業(yè)都期待的客戶,日本人應該理解中國顧客,彼此多一些寬容忍讓。”
韓媒稱應學習中國重罰不文明游客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民眾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出國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必然也會有少數(shù)人出現(xiàn)這類的問題,但應該以事情的是非曲直來判斷,而不應該以國家和民族性來衡量。周寧認為,有些中國游客的行為確實是不文明的,但人們對在游客在國外的行為和在國內(nèi)的行為不應區(qū)別看待。如果只是對境外旅游采取更高的標準來要求民眾,那會形成對國內(nèi)國外旅游文明行為的差別,這其實不利于民眾文明言行的培養(yǎng)。無論是國內(nèi)旅游還是國外旅游,我們都應該以一種同樣的文明標準來要求。總的來說,應該加強民眾的文明素質(zhì)和文明修養(yǎng),這個是最根本的。
有海外華人對記者稱,文明素養(yǎng)的進步并非旦夕之功,制定諸如“五講”、“四不”的文明行為規(guī)范不難,將文明變成人們生活中能自然遵循的下意識本能,才是最難做到的。他說,游客不是“紀律部隊”,對一些不文明卻并不違法的小節(jié),強制或懲罰很難奏效。對這種行為,惟有從小加強全社會的日常文明修養(yǎng)教育。日本小學生課間加餐結束后放餐盤時,都被教育要將空奶瓶放倒,否則容易掉下來,這種細節(jié)教育使人養(yǎng)成文明習慣。國內(nèi)日常生活中文明行為普及、不文明行為消失了,“丟人丟到海外”的尷尬也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