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科研揭示鼻咽癌的基因奧秘,帶領團隊持續(xù)投入惡性腫瘤發(fā)病機理和生物治療的研究中,現年50歲的院士曾益新孜孜不倦于攻克一個又一個的科研難題。在他眼里,回國做科研讓他“著迷”。
曾益新1990年獲得中山醫(yī)科大學博士學位。1992年至1997年,他先后在日本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醫(yī)科學研究所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yī)學院深造,從事信號傳導及腫瘤抑制基因調控機理的研究。1997年,中山醫(yī)科大學一舉召回十多位海外學子,曾益新就是其中之一。歸國15年,曾益新帶領同事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
鼻咽癌即“廣東癌”這一世界上唯一被冠以地名的惡性腫瘤的研究領域,高發(fā)于中國南方一些省份,全球有80%的病例發(fā)生在中國。2002年年底,他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將家族性鼻咽癌的易感基因鎖定在人類4號染色體上,2010年他們又找到了一些散發(fā)性鼻咽癌的易感基因,從而揭示了鼻咽癌成為“廣東癌”的奧秘。
在這個領域,他的團隊在國際期刊共發(fā)表研究論文200余篇,其中包括國際頂級專業(yè)雜志《自然遺傳學》、《癌癥研究》、《癌基因》和《生物化學雜志》等,被引用2000余次,也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內的多項獎勵,同時還獲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4項。
?。玻埃埃的?,曾益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3歲的他成為當年中國醫(yī)學界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2008年,曾益新當選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原第三世界科學院),2011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曾益新密切跟蹤國際科研動態(tài),帶領和推動了廣東腫瘤學學科發(fā)展。曾益新院士團隊先后培養(yǎng)了3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5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日前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透露了最新研究進展:普通腫瘤細胞由于基因組不穩(wěn)定可演變成導致腫瘤復發(fā)和轉移的元兇“腫瘤干細胞”。他們設計了一種序貫療法,首先清除鼻咽癌的“普通”腫瘤細胞,繼之以一種專門針對腫瘤干細胞的藥物,目前已經在動物實驗中取得較好效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進入臨床研究。
在這位上世紀90年代前往日本和美國留學的青年才俊眼里,十幾年間國家的科研氛圍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科研氛圍比以前濃厚很多,社會重視科研、重視創(chuàng)新、重視人才的氛圍建立起來了;科研的硬件也好很多,無論是實驗室和科研經費、試劑采購都與國外接近。此外,國家的人才評價體系越來越科學、合理、客觀。當年回國趕上了‘好機遇’,最讓我有成就感的是能親身經歷并參與到國家這些年快速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之中。”
“從自己歸國發(fā)展的經歷來看,回國發(fā)展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每一個勤奮工作的人都有機會、有舞臺。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精神上的文化認同感,這個層面上的‘回歸’讓我著迷。”他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