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但廈門大學副教授謝靈打破了這一潛規(guī)則。據(jù)本報昨日報道,這位自稱廈大校內“民間紀委書記”的女老師,用公開信“炮轟校長就餐特權”,近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熱傳。而校長朱崇實在受訪中對此的回應是:否認指控,并對謝靈的人品進行了公開質疑。
平心而論,朱崇實校長公開質疑謝靈的人品,并懷疑其存在“學術不端”問題,是他的權利,也可以說是校長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再說,一個人遭公開批評、指控,無論是被指責的問題屬于確有其事還是子虛烏有,一般心里都不大好受,何況堂堂的大學校長。遭此責問難免會“反戈一擊”,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反揭對方的問題確實也存在,而且校長并未涉嫌濫用職權進行反擊,一切都依法依規(guī)進行查處,則這樣的反揭并不屬于打擊報復,公眾應予包容和理解。
可就此事而言,朱崇實校長的表現(xiàn)頗給人一種“圍魏救趙”的觀感。對于謝靈的批評,他“環(huán)顧左右而言他”,正面回應似乎太少、太草率,過于粗線條化,而其反擊卻掀起軒然大波,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謝靈稱這些年不斷寫信向校長舉報學校各種問題,但校長“從不回應”。去年6月在校職工食堂當面質疑校長的就餐特權,校長也一聲未吭埋頭吃飯。直到此次公開信在網(wǎng)上曝光,才向媒體稱“指控”不實,主要理由是“本人用餐時間并不規(guī)律”。
且不說這樣的解釋有多少可信度,單講朱校長“之前沒有回應是覺得沒有必要”的說法,就很是讓人不解。這豈不是沒把舉報內容和批評意見放在眼里?至少是不尊重吧。朱校長對這個“沒必要”的解釋是“如果學校在這個問題上對她‘一那個’,社會輿論就會認為你廈門大學在報復她”,這就更令人費解:即便謝靈的所有舉報和批評都完全失實,是頭腦發(fā)熱憑空編造的結果,你出面回應一聲、講清調查結果又有何不可?公眾怎會覺得是報復?難道正面回應就非得“一那個”不可,而回避問題就可以“不那個”?
從這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朱校長和謝副教授之間,自始至終缺乏必要的溝通。一個是想當然地認為“沒必要”,一個則是刨根問底地要求回應,甚至不惜撕破臉皮當面在食堂“發(fā)飆”?;蛟S周圍的同事多數(shù)會覺得謝靈跟前段時間走紅的“走廊醫(yī)生”一樣,個性有些偏執(zhí),但站在公眾立場,輿論的天平理所當然會向謝靈一方傾斜。原因無他,就在于領導干部面對下屬的舉報與批評,絕不能左耳進右耳出,更不能當隱身人。及時地正面回應,積極地作出回應和答復,才是體察民情、尊重民意的正確途徑。
即便謝靈果如朱校長所言,“存在人品和學術不端的問題”,這樣的“反擊”也絕不能代替正面回應。換言之,批評自己的人有瑕疵,并不能說明自己就沒有問題。面對批評,領導干部應該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納之,并形成更多的自我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此基礎上再反過來批評對方,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批評與自我批評,絕不等同于象棋中的攻和守,面對“進攻”能夠“以攻為守”。它恰如自己臉上有個污點:別人告訴你幫你擦,你自己也得主動照鏡子擦一擦,而不能換個話題說別人有口臭。在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這應該成為共識。(袁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