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層層選拔,全國2045名初中報名者中,500名早慧少年進入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復試環(huán)節(jié),最終僅130名初中生被預錄取。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從西安交大招生辦了解到,130人中有10名川籍學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4名(成都嘉祥外國語學校6人,成都七中育才學校2人、新都一中實驗學校1人、綿陽東辰中學1人)。昨日,成都嘉祥外國語學校的這6名學生接受了成都晚報記者采訪。他們坦言,自己離“神童”很遠,至今仍對順利考入“少年班”感到意外。
考入“少年班”的學生,通常被譽為“神童”,他們或智力超群,或有著同齡人不具備的才能。但受訪的6個孩子均稱自己離“神童”級別“相差甚遠”,記者梳理出他們有以下相似點:成績并不拔尖,但理科突出,生活中獨立自主,動手能力強。
成績不靠前 偏愛數(shù)理化
石皓天:對能源動力很感興趣 陳仁松:癡迷生命工程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成都上榜學生的綜合成績都不靠前,分數(shù)最高的只能排到年級第50名。但是,他們對于數(shù)學、物理、化學科目,卻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
“我設(shè)計過一種熱機和汽車的獨立懸掛。”初三(6)班的石皓天說,自己對能源動力很感興趣,將來希望研究地溝油的綜合利用,將地溝油“裂化”為燃料。初三(5)班的陳仁松則癡迷生命工程,自學數(shù)字藝術(shù)和3D建模,其目的也非常簡單,“為我的研究找尋理論依據(jù),并加入現(xiàn)代科技手段,豐富研究成果。”
正因為對數(shù)理化的偏愛,兩人僅復習了不到一周就順利通過了初試與復試的嚴格考核。
脫離“溫床” 個個都獨立
陳哲思:每個周末才能與父母相聚 梁峰:功課完全不用家長操心
進入少年班的學生均在15歲以下,能否適應大學生活,讓不少家長很擔心。但對幾位拿到預錄取的成都學生來說,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早已成為習慣。
“我爸在溫江上班,媽媽在雅安,一家三口周末才能聚在一起。”初三(9)班的陳哲思告訴記者,他基本上在學校就能完成日常學習,不需要請家教補課。記者發(fā)現(xiàn),這6名學生中,有4人都與父母不在同一座城市,有的一個月才能見上一面。就算家在成都的,獨立性也很強。比如梁峰,父親做水果批發(fā)生意,母親是家庭婦女,在學業(yè)上都不能給他輔導或意見,但他成績依然不錯。除了學習不用父母操心,這些孩子還早已習慣了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甚至有人連報考“少年班”也沒跟家長商量,直到要去西安考試時才告知父母。
女生不遜色 動手能力強
張瀚月:女“撬鎖王” 隆鳳秋:修眼鏡架、通廁所都能“搞定”
“少年班”的復試階段,涉及動手操作的實驗題型,這讓不少女生望而卻步。隆鳳秋、張瀚月兩名女生卻頂住壓力成功突圍。
“我們班有五大‘撬鎖王’,我是唯一一個女生,男生的鐵柜壞了也是我?guī)兔Υ蜷_的。”說到動手能力,性格開朗的張瀚月調(diào)皮地向記者介紹,自己從小跟男孩子一樣,喜歡把玩手槍、汽車模型類組裝玩具,這在無形中鍛煉了動手能力;上中學后,結(jié)合所學的物理知識,還能輕松幫助同學打開鐵柜或門鎖。另一位女生隆鳳秋也毫不遜色,類似眼鏡架“關(guān)節(jié)”摔壞的修復、廁所堵塞的疏通,她都能“搞定”。
連線“老生”
“少年班”光環(huán)已褪去
經(jīng)過2年預科、1年本科學習后,于2009年進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成都學生劉玉嬋,選擇了自己的最愛計算機專業(yè)。當年,四川地區(qū)僅2名學生進入少年班,劉玉嬋正是其中之一。
如今,年近20歲的劉玉嬋坦言,少年班的概念已經(jīng)淡化了許多。“進入大二時,大家選了喜愛的專業(yè),少年班也就自動解散了。”融入到正式的大學生活中,劉玉嬋與比她大兩歲的“新同學”相處融洽。“最大的感觸是這幾年自理能力得到了鍛煉,學習與工作的目標也更加明確。”
專家視線
學生期待“個性化教育”
從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開設(shè)少年班以來,關(guān)于大學少年班是“因材施教”還是“拔苗助長”的爭議就一直沒有斷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國高校少年班從火爆轉(zhuǎn)冷,再到現(xiàn)在似乎又變得火爆起來,其反映出學校個性化教育普遍缺失,促使學生通過“少年班”一類培養(yǎng)模式來尋求個性化教育。
熊丙奇認為,少年班在辦學中,似乎是有“個性”的,可是當這些孩子匯聚在一起時,學校是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是否配備導師關(guān)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在一個重視個性教育,給每個個體自主發(fā)展空間的教育環(huán)境中,是不需要‘少年班’這種設(shè)定的成才模式的。”(成都晚報)